+회사뉴스
+업계뉴스
摘要: 身为北京代表团的副团长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,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朱继民在“两会”期间非常忙碌。组织小组审议和讨论,汇集议案、建议、意见,但他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...
根据冶金行业资讯得知,身为北京代表团的副团长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,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朱继民在“两会”期间非常忙碌。组织小组审议和讨论,汇集议案、建议、意见,但他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。
有着10年履职经历的朱继民,在与记者谈到做人大代表的感受时说:“这期间我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。刚开始当代表时,主要的感觉就是激动。但参加完第一天的会议后,突然感到一种压力:如何代表人民的声音、代表地区和行业的声音,自己感到责任重大。”
朱继民说:“代表中来自钢铁行业的代表有很多。会议期间,大家会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、研究。”
今年的话题是什么?朱继民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表示:“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都面临着一个周期性的矛盾。在这个矛盾面前,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。调整的好的就能生存下去,调整不好的就有被淘汰的可能。”
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
朱继民表示,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,到21世纪前10年经历了高速发展,钢产量从2001年的不足1.6亿吨,发展到2010年突破6亿吨,这种增长速度在任何国家、任何地区都是没有先例的。这种发展既满足了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发展的需求,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原材料供不应求、价格暴涨,话语权被国外企业控制。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稳定、科学的增长机制上,什么层次的钢厂都有,节能减排水平、产品质量极不平衡,同时钢铁又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,现在全球都面临着能源紧张的局面,这种过度依赖能源增长的产能增长模式是难以为继的。第三个问题是生态和环境问题。我们国家在环境污染治理上,虽然无论是标准还是强制性措施都有立法,但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企业,自觉性不高企业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,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。
朱继民认为:“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,我认为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。这种产业的结构调整,谁做的主动、做的超前,谁就会赢得未来的发展权,做的不好就被淘汰。我们要解决当前的困难,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市场永远这样高速增长,因为产业发展是有规律的。”
“经过高速增长后的调整,我相信,未来3~5年,我国钢铁工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,会实现增长质量的提高、结构的合理。经过5~10年,我们可能会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。但是,没有这种市场的倒逼机制,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、企业管理水平都不可能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实现根本的转变。”朱继民说。
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促进钢铁质的提升
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钢材需求,朱继民说:“今年,国家将着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,将带动许多需要使用钢铁材料的产业发展。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、保障房建设、老旧家电更新、汽车消费增加,这些都是有利条件。反过来看,当今制造业对材料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,对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,对解决用户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强,这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将起到很好的作用。这种利好不是量增加多少,而是促进质的提升。”
朱继民表示,国家提出加强实体经济发展,这个提法很正确。只有实体产业发展,国家的国力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,只有实体产业的发展,人民的就业才有更大的空间,服务产业的发展才更有基础。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发展到这个时期,重提加强实体产业意义重大。更重要的一条,要避免造成金融的过度虚拟化,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虚拟经济中,无法给实体产业带来强有力的支撑。而实体产业的发展,对钢材的需求和质量的提升会有更多的要求,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。
以汽车大梁钢为例,过去390兆帕就很了不起了,现在这个等级已经快被淘汰了,性能要求提高一倍。此外,Ⅳ级螺纹钢筋的强度比Ⅱ级提高了一倍;造船要求钢板坚韧性、强度大幅提升,而普通船板需求越来越少;汽车用钢强度大幅提高,但厚度却在减薄;集装箱、铁路用钢板、液化天然气用钢等,都要求零下60度的韧性、强度达到标准。这些对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如何适应制造业的升级,对钢铁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。”
用转型调整提高竞争力
说到首钢的结构调整,朱继民谈得既自豪又理性。首钢在这一轮新的发展中,有优势,但也存在着亟待调整的问题。
首钢的第一个优势是实施了结构大调整,提前完成了包括布局调整、技术装备升级、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、产品结构调整等几大任务。通过搬迁调整,首钢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,又在行业结构调整之前,在很多领域完成了自身的调整。
第二个优势是首钢新建钢厂节能减排的水平处在全国先进水平,远远优于国家标准,不但大量减少、避免了环境污染,而且在能源转换上也做出了探索性的试验并获得成功。
第三个优势是首钢在都市产业的发展上率先做出探索。比如环保产业,在老矿区大约1.6平方公里上发展都市型环保产业,包括生物垃圾的发电,固体垃圾的加工再利用,餐厨垃圾的回收加工和利用,玻璃器皿的回收加工和利用等,打造了一个环保产业自身循环发展的产业链。这种发展瞄准了钢铁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近年来,首钢不断加强产业链体系的打造。在上游原材料领域,首钢在国内外收购了一批铁矿、炼焦煤、喷吹煤矿山,使首钢上游煤矿和铁矿产业链得到全面扩展。在下游产业链领域,首钢和很多科研单位、最终用户、物流企业结成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。
“当然,要打造完整的下游供应链,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。与宝钢相比,我们还有很大差距,因为首钢在这些方面还是后来者,我们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现全产业链的打造,提升我们的竞争力。”朱继民说。
在学习和创新中发展
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,钢铁行业提出学宝钢、学新兴际华。宝钢和新兴际华的经验有什么异同呢?
朱继民说,宝钢经验是综合性的经验,包含体制机制改革、供应链体系打造、全流程的成本和质量控制、产品结构和开发等方面,是全方位的。而学习新兴际华,要学习它差异化的竞争能力。新兴际华的市场化机制改革非常深刻,它的产品瞄准的是其所在领域没有人进入的空间,形成自己专有的、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和无人可以替代的产品。这两家钢铁企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。同时,其他钢铁企业也有独到之处。如唐钢如何把一个城市的钢厂变成一个城市亮丽的风景线。其他很多企业,在节能减排上、在钢厂自身改造上,在产品竞争能力上,在国际化的运作上,都有成功的地方。
“我感到,作为一个企业,要胸怀博大,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,在学习和创新中使自己得到提升。这也是首钢人的基本态度。首钢能够完成搬迁调整的重任,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首钢人善于学习、善于创新的精神。首钢人永远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,创新、创优、创业,承担使命敢于面对困难,敢于担当,‘三创’带来了理念的提升。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,没有胸怀就没有进步,没有追求就没有事业。”朱继民说。